附权威测算!“排碳大户”如何减碳?

2022-04-17

城市高楼林立,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但建造它们的过程中也会影响气候。据统计,单单是全球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就约占总量的40%。


“双碳”,是一场世纪大考!

中国作为落实气候行动的“优等生”,去年,为推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我们提出了“双碳”目标;今年,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窗口期,也是开启绿色发展之路的起点年,不久前我国已交出超额完成过去五年碳减排目标的成绩单,并提出了新的行动路线。


 


虽然这一年我们收获不小,但“双碳”目标很大,其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硬仗,是全国上下都需参与的大考,各行业都面临着战略转型和应对双碳措施的相关问题。


“排碳大户”,浪费惊人!

建筑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同样也是“排碳大户”,一直存在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在不断攀升。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46.5%、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达到51.3%,比全球的比重还要高很多。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2020年度)》的初步核算中,中国建筑材料工业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14.8亿吨,比上年上升2.7%。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为26.37亿吨,预计到2021年建筑垃圾将达到28亿吨。而在上述如此多的建筑垃圾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仅有1.19万吨。


 


除了碳排放,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的废物。曾有一项研究表明,交付到工地的材料中,13%未被使用就直接浪费了。


建筑行业,如何减碳迎考?

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

“双碳”时代下,建筑行业到底该如何对接“双碳”政策、做好行业服务?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造、运营与维护全周期推动建筑业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发展,需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


 

 


事实上,相关政策已经开始落地。住建部、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随后,大部分省市也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的重点工作,陆续发布了相关指导文件。


 


与传统的现浇法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构件模块化、生产标准化和装配标准化等优势,可以大幅降低建筑能源损耗、节约施工工序、提高组件回收利用率,促进碳中和。


权威测算,一栋住宅减碳相当于添绿16万棵

作为装配式建筑中的明星品种——模块化建筑,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不仅工厂预制率高、装配率也很高,无疑是提高建筑“含绿量”的首选。它在节能减排、减少建筑污染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长期的环境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以华聚同体系模块化建筑为例,权威机构曾做过碳排放的测算:


 


我们的目标是在每个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将材料和能源的排放量降至最低。上图中右侧数据就是我们的团队在国外一模块项目的碳排放测算结果。

测算中,我们依据相关国际标准ISO14040、ISO14044以及欧洲标准EN15978,按照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该建筑工程的可持续性、环境性能进行评估。

数据显示,在相同建筑面积下,这个模块式单体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低于现浇混凝土50%左右,减少了约2.6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新种植了16万多棵树木,也相当于减少了马路上7000多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华聚抖音二维码